2025年,某银行发现一名“优质客户”:每月准时还信用卡,从未逾期。但AI风控系统却标记其为高风险用户——原来他半年内连续在5家平台申请小额贷款,每次都在还款日前2天借款,1小时内还清旧账。这正是典型的“以贷养贷”行为:表面履约正常,实则债务雪球已濒临崩塌。
随着网贷普及,“以贷养贷”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头号隐形风险。本文将结合AI技术与真实案例,拆解其识别方法、技术原理及人性化干预策略。
一、为什么“以贷养贷”是风控难题?
1.传统风控的局限:依赖静态数据(如负债比、查询次数),难捕捉动态行为模式
规则简单,仅能识别“频繁申贷”等表层特征,无法应对平台轮换、金额匹配等隐蔽操作
2.“以贷养贷”的核心特征(AI重点监测维度):
时间耦合性:新贷款申请时间与旧贷还款日高度重合(如总在还款日前3天内借款)
金额匹配性:新贷金额≈待还本息(如信用卡欠5000元,新借5200元)
平台跳跃策略:半年内跨5+平台借贷,规避单一机构预警
信用卡异常:使用率长期≥95%却无逾期,反映资金链紧绷
二、AI如何动态识别“以贷养贷”?
1. 三维行为画像建模(深度学习框架):
申请行为序列:记录12个月内申贷时间、金额、平台分布,识别“密集申贷”
借还款序列:追踪还款来源(是否来自新贷)、是否存在“刚性兑付”
信用查询序列:分析征信查询频率、信用卡取现行为,捕捉资金压力信号
2. 双阶段AI模型设计:
阶段(时序编码):
LSTM捕捉短期行为节奏(如每月还款日前借款)
Transformer分析长周期关联(如平台轮换规律)
第二阶段(风险融合):
交叉验证“申贷高峰”与还款日对齐关系
输出0~1风险评分(>0.7需紧急干预)
3. 行业创新技术:
动态窗口建模:自动调整分析周期,覆盖短期冲刺或长期积累风险
联邦学习:跨机构共享风险模式,不泄露用户隐私
三、从识别到帮扶:风控的人性化升级
AI预警≠直接拒贷,而是分阶段干预:
风险提示:对评分0.5~0.7用户,推送债务结构分析报告
还款优化:协商延长分期、降低费率(如某银行坏账率因此降20%)
共债救助:联合其他机构制定统一还款计划,避免“抽贷”加剧危机
案例:大学生小刘因游戏氪金负债20万,经AI识别后,银行联动家长制定3年免息分期方案,避免家庭破裂。
四、用户自查:你离“以贷养贷”有多远?
符合以下任意2条需警惕:
每月需借新贷还旧贷
信用卡使用率超90%
半年内跨3+平台借款
征信查询记录超6次/月
自救建议:
冻结非必要信贷产品,优先偿还利率更高的贷款
寻求官方帮助:拨打银行客服申请债务重组
定期查征信:每年2次免费查询,及时发现异常
结语:技术是手段,人才是目的
AI风控的意义,在于更早看见悬崖边的人。未来,随着图神经网络(GNN)的应用,机构将能识别代还、团伙共债等复杂模式。但技术终需回归人性——正如某风控专家所言:“我们不是在筛用户,而是在救用户。”